本文转自:中国体育报
国家体育总局外联司 陈 馨
成都世运会是我国大陆地区首次举办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8月7日至17日短短11天里,34个大项、256个小项的千余场比赛在“天府之国”精彩上演,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余名运动员在世运舞台上以赛会友。世界体育呈现出多元发展、遍地开花的态势,真正诠释了“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世运口号。通过世运会,我们深切地意识到非奥和新兴项目是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尤其是体育产业正朝着实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大步迈进。世界体育发展东升西降的趋势明显,国际体育界越发看重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越来越多国际体育组织潜心在华推广项目、拓展业务,在华举办国际赛事、设立办事处、培训中心等倡议纷至沓来。与此同时,许多新兴项目往往呈现自下而上的发展形态,先依靠社会力量在民间开展,形成规模后推动上层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外有国际组织合作需求、内有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形成了多元、动态发展的项目管理体系成长过程。这必然导致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与现行举国体制下项目管理运行机制不相适应的新情况、新问题。
本次中国体育代表团以开放竞争原则多元化组队参加世运会,正集中体现了这种发展规律,同时也提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外事管理新课题。部分项目仍停留在民间初步开展阶段,没有国家层面的主管体育组织,由社会力量承担代表国家开展对外交往的职能。还有部分项目虽已明确国家层面主管单位,但由于项目长期积累形成的既有发展生态难以撼动,又有相关经费、人员配备、管理精力等问题,主管单位对内难以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监督职能,对外作为国家单项协会的主体地位不被相应国际组织认可。此外,许多社会化项目对基本外事政策、纪律和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参赛管理要求尚不熟悉。
面对这些新课题,我们应进一步关注重视、主动适应体育项目多元发展、开放竞争的新格局。以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新体系,完善共建共赢、多元发展新模式,实现融合发展、多元价值新功能为改革导向。不强行套用既有模式,要在以往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方法举措,帮助相关项目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提高与国际组织交往能力水平,持续推动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锻炼需求。同时,回应国际体育界的关切和诉求,充分发挥非奥和新兴项目巨大发展潜力,充分反映体育在全面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不断凸显的综合价值和日益丰富的多元功能,全面提升在国际体育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